Wednesday, September 24, 2008

人心虛怯



人心虛怯。
奧運時的熱情壯志,彷彿隨着閉幕禮消失,隨之而來是種種不好的新聞:美國百年一遇金融海嘯、三聚氰胺,然後是傳染病式的恐慌及擔憂,最近一則是東亞銀行的倒閉謠言。
坊間早在有傳言,指奧運後股市大瀉,不知是巧合還是真智慧,所有事情都應驗了。
所以,心的確虛怯,包括剛辭工的我。
剛畢業,遇着百年一遇的傳染病;剛辭工時,又遇着百年一遇的經濟大蕭條;我又是否一條百年一還的霉人呢!
惟有自己給自己壯膽:幾項百年一遇還沒有給自己打倒,我應該是百年一遇的強人吧!

Friday, July 11, 2008

教科書

每年暑假,記者必定報道有教科書售價升的消息。還記得十多年前我的中一全套課本,盛惠1099元,開課日書商已於地下操場預備好一套套的教冊,一手交錢,一手交「課」。

不過,我除了中一之外,往後我都盡可能購買舊書,因為此舉實在省下不少金錢,還可能意外獲得前人的筆記精華,我甚至有點懊惱為什麼中一那年不買舊書。

不過,事情沒有如果,回想我第一年入讀中學,什麼也不清楚,又怎敢買舊書使用,那時的我,連字典、對數表、readers都通統買回去。雖然這些做法是傻,但卻原來可應付某些老師的荒謬要求(當然,當時白痴的我,根本不知道老師的要求是如此無聊):例如某天老師為了教我們查字典,一定要我們攜帶「學校指定」的字典,因為其他字典「無咁好」;上數學課教sin cos tan,明明數學書書尾已有對數表,他都要求我們帶一本,認為使用上會「方便一點」。不過,以上情況只發生一次,即是我百元數十塊買回來的課本,只用過一次。至於readers,最後也有用來做閱讀報告,不過老師根本沒有指定讀本。現在回想起來,我懷疑老師是否跟書有什麼勾結,才作出這些如些無聊的要求。

Tuesday, June 17, 2008

喪禮

友人家中長輩過身,於是打算與另一友人一同前往躬弓慰門,他問我他應該穿什麼衣服,才知道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往殯儀館。

再跟其他人談起,才發現自己差不多每年都會去一次,今年已經去了兩趟。有說,我因為教會緣故,所以有較多機會接觸,但真正與教會有關的也不過兩次吧了,其他的皆是親戚或朋友長輩,有病的,有自殺的,有年老的,也有年輕,但目前為止,我還未曾出席朋友的喪禮。

最初,每次出席都不知如何是好。慰問家屬嗎?其實大多數時候他們也表現得頗平靜,或許已過了最激動的時候,所以我也只是一句保重身體,生怕自己說錯了話觸動他們的傷心處,而且喪禮有不少煩鎖事情要打理,讓他們忙着好了,自己並非故人摯親,也不便參與太多。

不少人會選擇協助摺疊衣紙以表心意,也好打發時間,自己因為宗教信仰所限而沒有參與其中,所以多會靜靜坐在一旁默禱。我相信,我這點點的人氣,也有助消減靈堂的冷清。

說來奇怪,我只參與過一次基督教喪禮,而只出席設靈晚上,反而中國傳統宗教的喪禮,包括道教及佛教倒參與不少。每次我都會問清楚有關儀式何時開始,盡量在開始前離開,除了儀式冗長外,且多只由家屬參與,普通外人只是乾看,可以的話我也盡量避席。其他的,我倒百無禁忌,例如在回家前把吉儀裏頭的東西吃掉或用掉,要用碌油葉抺身等等,我往往都忘記遵守,不過我倒是盡量不讓家人知道我參與別人的喪禮,免得他們疑神疑鬼。

Thursday, May 08, 2008

《清一sick檔案》

《清一sick檔案》主要是鞭策美國由醫療保險主導下的保健制度是如何千瘡百孔,沒有保險的,沒資格得到保障;有保險的,保險公司也未幫你應得的醫療照顧付費:你受傷送入醫院,但保險公司認為救護車車資不在受保範圍而拒絕付款;因腎癌而危在旦夕,幸得親友願意捐出吻合腎臟,但保險公司認為"療效沒有足夠證據支持"而拒絕支付移植手術的費用,親人只能眼巴巴看着摯愛離開……還有很多無稽個案,每個都是有血有淚……

米高摩亞為了加強說服力,更遠走英國、法國、加拿大,甚至共產國家古巴,她們的共通點是提供免費醫療服務。

對於那些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的國家,我並不羡慕,因為世界沒有免費午餐,free lunch背後還有更多問題。只是,這告訴了我們,世界上不是只有一個方案才行得通。

我知道,Micheal Moore的片子是充滿偏見的。不過,我們何嘗不是被市場銷售員的片面之詞,帶給我們另一類的偏見?

米高摩亞指出,美國醫療保險制度得以盛行,是政府卸責,並且保險公司付了龐大資金給國會議員當說客。片子不斷穿插有關煲揚大美國夢,貶抑描繪共產主義黑暗的片段,這正好說明,政府怎樣利用人對共產義的害怕,來推銷自我付費的醫療制度。

所以,醫保是否真的可以給我們'豐盛人生",是一個大問號。我不怕偏見,只要懂得把偏見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圖畫。

p.s.《清一sick檔案》以紀錄片自稱,只是我也不禁懷疑,受訪者是否經過演員訓練,表情豐富不在話下( 因為受Michael Moore的牽動?),甚至懂得隨着說話的punch位起伏?!

Thursday, May 01, 2008

名醫

是妒忌,還是心痛?

有傳媒人在網頁表示因工作關係認識了多位醫生,還跟其中的成為好友,希望自己可以此身份,成為醫生與病人甚至普羅大眾的橋樑。

然而,無論他口中或是筆下的醫療界,通統報喜不報憂。所有醫生都是仁醫,不只仁術,還是仁心。直情是電視劇《妙手仁心》(不是《ER》)的現實版,但為何醫療事故卻仍時有發生?

有朋友曾光顧了一位經常在傳媒曝光的醫生,做了無謂檢查,差一點要動手術,及後去給另一位知名度稍遜的醫生,醫生直指根本無事,而且那不是什麼奇難雜症,明顯地是第一位醫生利用病者的無知,講一些沒有錯的靠嚇說話。

故此,每碰到別人要求我介紹醫生,我總是感到無能為力,因為跟傳媒友好的醫生,不代表他醫術高明,只代表他可以清楚有條理的交代一些普通人不明白的醫學普通常識,所以經常見報就是好技術的醫生嗎?更不要談是否心地好的醫生。

醫療有點似教育,不易量化。很認同某醫生在blog所說,某些醫生只接低難度的個案,為的是讓自己的履歷好看一點,所以究竟怎樣為之好,怎樣為之壞,沒有專業知識是很難判斷的。

Monday, December 17, 2007

同理心

如果說我這幾年生活低潮帶給我最大的啟發,我想是怎樣聆聽別人。

一個生活正面的朋友最近遇上健康困難,朋友紛紛送上慰問,但這些問候當中夾雜了不少「否定」,不斷說朋友的情況不是她想像中嚴重、過一會便好了。儘管我朋友深知這些說話全是好意,試圖減輕她的憂心,但她聽着聽着,心內不期然湧現一陣躁動,因為她實在有不少證據及專業人士的判斷,告訴她健康上真的有着問題,這些安慰說話,仿似不斷否定她的想法,認為她過慮了,甚至是她無端替自己添煩添亂。

我得強調,這位朋友性格藥觀,善解人意,包容性強,但原來在不開心的事情,想聽「合心意」說話的感受,與情緒病病人沒有二致。

與情緒病病人相處的重要技巧之一,是要不具批判的聆聽,要認同患者的感受,但不認同患者的想法。我想沒有多少人完全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,換着以前的我也對此摸不着頭腦,但經歷過生活低潮的我,被多少人批判過的我,我開始明白何謂認同感受,什麼是同理心。

不過,能夠跟我訴心事的都是女性朋友,那究竟男性最需要的是「明白你感受」的同理心,還是具批判性的實際建議?

Wednesday, December 12, 2007

今天的《天水圍十二師奶》

似乎天水圍的慘劇真的發生太多了,於是有關振興天水圍的報道已持續了好一段日子,連早於零六出版的《天水圍十二師奶》又再次被置於書局的當眼位置。

不過,這本書暢銷倒是事實,現在已經印刷至第四版。書本薄薄,內容只是包活個案訪談及短短的天水圍簡介,訂價五十元,有點偏貴,但由於收入將撥作協助該區發展,所以我也樂意購下一本。事實是,家中那目不識丁的弟弟,也願意翻看它,我想這也是出自側隱之心吧。

而在新版附加的再版後記,也值得給關心這個社區的人士閱讀(憑我在書局打書釘的記憶):不少人被這十二位師奶的故事感動,願意為這個社區出力,現時當局正計劃怎樣把這些人力資源好好統合使用;另外,不少團體邀請書中師奶現身說法,到社區團體分享自己的經歷,助人自助 ;另外,一位居於大埔的婦女說,閱讀此書,就好像在看着自己的故事,最後把自殺念頭擱下。

(但這也反映了問題家庭也不是只在天水圍,現在不少援助計劃給予天水圍優先安排,令其他區域在相形之下被忽略,這或許就是十個茶壺九個蓋的無奈,但從正面去想,如果現在試驗的計劃能夠在天水圍行得通的話,也能否在其他區域實行呢?)

不過,最叫人關心那十二位師奶的後續的情況,尤其是作者在第一版曾說到,那十二位主人翁的境況正每況愈下時,這篇後記對此好像著墨不多,只可以從其中數位師奶願意走出社區與人分享,來估計她們的生活或許正朝着好的方面發展。或許,家庭問題並非一日之寒,即使外頭環境改變了,往日的傷口也不可能一下子痊癒,只願悲劇不再永無止境地重覆發生,已經是最理想的局面了。

延伸閱讀:
天水圍線
全城開花